昨天,一個經常聯系的朋友請我去他家吃飯,雖然手頭還有點工作,但我二話不說就答應了,然後也捎上了我的女朋友。
我女朋友揶揄我:「真不害臊,人家一請客就屁顛屁顛地趕過去。」
我笑著回說:「人家請你吃飯,是認可你。同樣的,你接受了這份邀請,也是回敬了這份認可。」
女朋友不以為意地說:「不就是請吃一頓飯,哪有那麼多道理。」
我揉了一下她頭發說:
你叩心自問一下,倘若把你全部的朋友都挑出來,逐個去瞧。然後給出一個命題‘哪些朋友是你發自內心地會請他們回家吃飯?’是不是就篩掉一大片,只剩寥寥幾個了。
女朋友聽完我的話,支著腦袋思索了一下說:「似乎也是那麼一回事。」
朋友分三六九等,相處方式也各有不同。
初次見面的朋友,也許紅酒西餐,言談舉止盡顯矜持;熟一點的朋友則在大排檔大口喝酒大口吃肉,或者勾肩搭背吃著手抓餅;但倘若請你回家吃飯的人,無論你們關系如何,他已經從心底完全認可你。
巴爾紮克曾在《夏倍上校》如此寫到:
一個人所能表達的真情實意往往是不完全的,真情決不顯露在外面,只讓你揣摩到內在的意義。
家是什麼?家是一個人最私密的地方。幸福又是什麼?是回家後飯桌上一粥一菜的溫暖。
倘若一個人可以跟你分享這一切,不外乎他對你完全敞開了自己的世界,這是對你毫無保留地信任,也是對你們之間感情最真摯地認可。
對方請你回家吃飯,介紹家人給你認識,把他的生活習慣和最本真的樣子赤裸裸地擺在你眼前,世上還有比這更為直接更為珍貴的表達方式嗎?
我記得在讀大學,一次大二臨暑假的時候,我跟我爸爸打電話聊天,隨口提到了一件事。
最好的哥們A邀請我放假去他家作客,他家是在山西。
但是一放假,我就急不可耐地想回家,所以就拒絕了這事。
本來這件事只是捎帶而過,沒想到我爸爸倒是很認真地問了起來。他問我跟這個朋友關系如何,這個朋友為人怎麼樣。
我略帶疑惑,不過如實回答了。我跟A的關系好得沒話說,順便大大誇了A既仗義,學習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