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輕時爭吵,
年老後需要。
作者:劉娜
一位實體經濟做得風生水起的兄長,元旦那天冬泳回來,遇見兩位相濡以沫的老人。
老先生偏癱,右邊身體不聽使喚,耷拉的左胳膊戴著保暖套,僵硬的左腿綁著繩子,由老伴兒攙扶著,在新年第一天仍康復鍛鍊,練習走路。
兄長和這對老夫妻攀談後得知,老先生偏癱4年多,只有老伴兒相伴左右,擦屎刮尿,不離不棄。期間,因為太勞累,因為抱不動,老太太也摔倒骨折過,但再難再病,也沒有丟下老頭兒不管。
老夫妻育有一兒一女。兒子工作太忙,很少能有空回來搭把手。女兒從不回來,父親患病這4年,連一雙襪子也沒給老人買過。但兩位老人並不怪女兒,而是把這歸咎於「女婿不好」。
內心非常複雜的兄長,把兩位老人患難與共的身影,拍成6張照片,發到朋友圈裡,無比感慨地說:
「想一想,兒女再多有用嗎?還是少年夫妻老來伴啊。靠兒女不行啊,珍惜你身邊的老伴吧。」
兄長的這番感慨,讓我想起不久前去醫院給母親抓藥,在放射科門口,碰見的一對老人。
70多歲的老先生,弓著腰氣喘吁吁地抱著雙腳受傷的老太太,邊艱難地往檢查室裡挪,邊無助地小聲嘟囔:
「哎吆,我的老婆子,哎吆,我的老婆子,我快抱不動你啦,我快抱不動你啦…」
我拍下這一幕,發給一位醫生朋友看。
她習以為常地說,如果你在病房裡待得足夠長,就會發現,陪護最久的,還是丈夫妻子。兒女們大多像打遊擊,做手術時來照顧幾天,然後急匆匆離去。有的兒女,甚至父母病危也沒空回來見最後一面。到頭來,相互依靠的,還是老夫老妻。
我信這話。
過去8年間,我因在報紙上寫人物專欄,曾採訪過17對相濡以沫的老夫妻。他們中,有身居鄉野的老農,有平凡普通的職工,也有位居要職的幹部。
在衰老患病、寂寥冷清的年月裡,一直相伴他們左右的,唯有他們的伴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