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每個人都來自原生家庭。從呱呱墜地的嬰兒直到成年後組建自己的新家庭。人生長達20餘年是在原生家庭中度過的。潛意識深深烙印著父母及重要撫養人的人格特徵、意識能級。價值觀、身份認同、思維方式、行為習慣都是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。如果說原生家庭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,是有一定道理的。但是,不是說是這個影響是一成不變的,不是宿命論。相反,只要相信原生家庭帶來的所謂命運是可以改變的,你就會去尋找有效並適合自己的方法,只有相信才能看見。
童年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、痛苦的經驗感受,
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,做了影響一生的重大決定。
比如說,在注重孝道的華人世界中,
有些孩子卻因為小時候的種種陰影,
硬是狠下心來將自己的父母撇下不管。
很多富豪在有錢之後,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們,都會跟著沾光,香港股票大亨的劉鑾雄的妻子,卻是一個例外,自從跟了劉鑾雄之後,每天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,下半輩子已經是衣食無憂。然而甘比成為富太太之後,卻沒讓自己的父親過上好生活。
劉鑾雄娶了甘比後,將自己千億資產中的500億資產,送給了甘比作為回報她多年陪伴的獎勵,有了這500億之後,甘比從當年的小記者一下子變成了香港的女首富。她拿出2000萬給母親在香港買下一棟豪華別墅,讓母親安度晚年。
而甘比做事一向圓融,但是她對於父親的冷漠,卻讓她得到外界不斷的批評,據報導,她不曾給過父親金錢上的幫助,而甘比的父親,目前依然住在香港很廉價的老式公寓內,這一點,一直讓外界眾人無法接受。
造成甘比這樣對待她的父親,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,在小的時候,父親脾氣暴躁,經常打罵她和母親,家暴的陰影可說一直都在啊!或許甘比到現在,仍然記恨著父親,才會沒有辦法好好面對著他。
什麼是原生家庭?我們一生可能會有兩個家,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,有爸爸媽媽,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那個家;而另一個就是我們長大以後,結婚成家的那個家。第一個家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,而第二個,是我們孩子的原生家庭。
年輕時,總以為每個人都是自由的,可以安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活。後來逐漸明白,除了自主力量,還有一種力量,影響著我們的人生,那就是原生家庭。
你經歷的事情,成長的環境,最終都會形成你的一部分身份,塑造一部分人格。
無法擺脫的心理影響
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《歡樂頌》中的樊勝美,在原生家庭的深淵中掙紮,讓樊勝美變得虛榮和現實,一心想要嫁個有錢人,只有錢才能給她安全感。劇中她說的一句話讓她姐印象深刻:「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。」
在我們很小的時候,我們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經驗。我們需要家庭給到我們溫暖和指引。有時和朋友聊天時,我會聽到這樣的話語:
「如果我小的時候,父母可以多注意一下我的牙齒,現在就不會這麼不整齊了。」
「如果那個時候,我們爸媽可以逼我多努力一下,我說不定可以有一個更好的未來。」
「如果那個時候,我的母親可以制止我冬天去游泳,或許就不會烙下這個病根了…」
是的,我們的家庭決定了我們的心理健康,以及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我們的命運。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,是一個人這輩子可能都無法擺脫的。
消費觀念的根深蒂固
說到原生家庭,其實我父母的消費觀是真的很保守的,他們的錢,一般都是存銀行,三年五年的,他們買東西也都是很捨不得,買的價格不會有多貴,在價格與品質面前,選擇的通常都是前者。特別是我爸,特別捨不得,衣服經常是那兩套工裝,我媽給他買衣服褲子,他就是不穿,老是說不要不要,買好了也難得穿一回。
跟爸媽說起弟弟結婚該怎麼裝修的事情。媽就說,差不多就行啦,這裡不用裝,那也挺好的之類的,還有買床也不用太好的。我媽就是如此,極簡約的生活方式。
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我,必然也是一個極捨不得花錢的主。小時候很多衣服都來自于表姐,中學時自己買衣服一身一百多塊就搞定,貴的衣服再好看再喜歡也不捨得買。畢業後找到工作賺的工資也不知道怎麼理財,死死的揣在手裡。
接受「不完美」的父母,挖掘強大的自己
原生家庭的傷害是否真的是不可逆的?幾乎是。但選擇怎樣走出傷害,走什麼樣的路,卻是可選的。前段時間有個節目叫《旋風孝子》,主題是明星帶著爸媽旅行、相處。陳喬恩和媽媽一起參加了這個節目,但兩個人的相處就是大寫的尷尬。
和「樊勝美」不同,陳喬恩的傷害不來自于父母的重男輕女和經濟問題,而來自於母親的「棍棒教育」。
陳喬恩出生在臺灣一個普通家庭,家裡要養三個孩子,媽媽還要顧事業,所以陳喬恩的童年缺少陪伴。而女強人的喬恩媽媽管教孩子的方法就是「打」。這樣的教育導致的直接後果是,即使陳喬恩後來選擇了演員做職業,也十分的不自信。
高中陳喬恩因為轉學和性格問題,學習越來越差,所以就開始考慮以後的職業。陳喬恩想當平面模特,去問了媽媽的意見。
媽媽就說,「不是跟你說了要做會計嗎?」但是陳喬恩這次自己做了決定,她開始隻身到臺北闖蕩。也有過很艱難的時期,但她並沒有像普通女孩一樣像父母撒嬌求助。
她說因為是我自己選的,不敢跟我媽講。後來她也的確一個人走過來了,而且也不斷治癒著自己。她在自己事業的成長中,找到了自己童年缺失的,「被肯定的感覺」。拍攝《命中註定我愛你》時,她曾經很激動地講這句話。
能說這樣的話,這樣的女孩一定內心有一個強大的自己。
沒有關係是完美的,在那些「專家」們的心理學文章裡,我們似乎看到了太多「完美父母」和「完美」伴侶的樣子,以至於我們都忘了,這些充滿同理心,隨時給予積極關注,愛,聆聽和鼓勵的父母以及伴侶,在現實生活中根本無法達到。
就生活本身而言,一個人的發展是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、社會教育等眾多教育的結果,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一個人的好壞優劣與家庭環境關聯。把責任、失敗都推給原生家庭,何嘗不是弱者對自己無能的自我開脫。《歡樂頌2》中人氣最高的曲筱綃,就是克服原生家庭的成功案例,當她的玩伴都還在醉生夢死時,她卻找了個博士醫生男友,為了向父親證明自己,一改往態撲在事業上,徹底拔高了「富二代「的人設。
無論你生活在怎樣的原生家庭中,獲得了收益還是負債,都不要氣餒和絕望。原生家庭只是原生家庭,你要做的是重新建立一個屬於你自己的小家庭。
你要清楚未來的你想要過怎樣的生活,想盡辦法改變原生家庭帶給你的「負債」,突破自己去創造只屬於你自己的幸福生活。
充分認識到自己原生家庭的局限,才能認知覺醒,有的放矢的打破圍牆,盡力改變自己的人生,通過自我完善、自我提升、自我革新,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手中。